飛機結構:
一、機體結構設計AT-3的機體與機翼結構材料主要是以輕合金結構而成,除了本體用鋼、鎂合金之外,同時也採用超輕的石墨纖維複合材料製作分機體的部份,使得戰機整體的總重量更輕,空中的運動能力與掛彈量也能夠更有效的加以提昇。
AT-3的機體組裝分為三個部份進行。第一部份為前段機身包括座艙的部份,第二部份是包括發動機艙的中段機身部份,第三部份則是包含垂直及水平尾翼的後段機身部份。其水平尾翼為單片全動式,起落架為前三點式單輪阻設計,鼻輪的設計則採用與F-5E相同的兩段伸長式起落架支柱,能夠有效減少起飛所需的跑道距離。
AT-3的座艙是採用縱列雙座式設計,座艙罩向右開啟,後座較前座高出三十公分。事實上早期量產的AT-3是採用前後座艙罩獨立設計,不過這種設計容易遮掩較多的飛行員視線,因此自編號0815之後的AT-3全部改採前後座操罩合一的設計。至於彈射椅則採用馬丁貝克(Martin Baker)MK.10L型的彈射椅。
二、燃油系統
AT-3上有兩具燃油供應系統,它們各自獨立,並且具有「交互供油」(Cross feed)的功能,當某一具供油系統故障或受損時,另一具供油系統將會自動接替前者的位置供給兩部發動機燃油。
而每個燃油箱本身也具備自動防漏與封閉的功能,容量為815公升(215加侖),兩個油箱的總容量為1630公升。除了內藏的主油箱以外,AT-3兩翼下的內側掛架各可再加掛一個568公升的副油箱,能夠有效延伸滯空的時間。
三、動力系統
AT-3所使用的發動機是與美國蓋瑞特(Garrett)公司所共同研發的TFE731-2-2L渦輪葉片發動機。發動機的製造由航發中心所成立的介壽二廠於民國73年起開始製造,主要是由一級風扇,四級軸流式低壓壓縮器,一級離心式高壓壓縮器、反流式燃燒室,一級高壓渦輪,三級低壓渦輪所組成,可產生14:1的高壓縮比,旁通比(bypassratio)約為2.7:1。TFE731-2-2L的最大推力為1.587公斤,一般巡航(0.8馬赫,12,200公尺)推力為344公斤,整體推重比約為0.61。
研發過程:
70年代以前,我國空軍官校所使用的高級教練機高級教練機只有T-33一型。 但在當時有鑑於T-33已經服役許久,且性能也逐漸不符合現代化的需求的情況下,軍方的航空工業發展中心 (AIDC,簡稱為航發中心)便決定自製發展一種新式的高級戰鬥教練機種,以取代日漸老舊的T-33教練機。航發中心在民國64年3月首次對此一計畫提出評估,並且選擇美國的諾斯若普(Northrop)公司作為發展新機型的合作對象。
諾斯若普公司曾經與我國合作生產F-5E/F戰鬥機,在當時他們也有意替美國海軍設計一種新型的教練機VTXTS,於是雙方便在次年(民國65年)正式展開新型教練機的初步合作設計,我國日後AT-3的誕生自此邁開起跑點。初步設計的過程一直順利地進行著。不料在正式合作的十個月後,美國政府否決了我國的軍機設計合作計劃案,與諾斯若普的合作關係被迫宣告中止。
有鑑於空軍對新型戰鬥教練機的需求日益迫切,航發中心於是決定自行研發生產AT-3,藉由當初與美方共同合作開發的經驗與技術資料以及美方人員的指導,加上航發中心人員不眠不休的努力下,第一架實驗型XAT-3(編號69-6001)正式在民國69年7月17日上午10點鐘出廠,並且於同年9月16日完成試飛,象徵我國自製航太工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XAT-3在出廠之後的試飛結果一切都合乎要求。軍方於是決定先訂購50架的AT-3提供空軍官校作為高級教練機之用。
AT-3在民國73年正式進入量產,隨即立刻撥交官校使用,而仍以T-34C作為初級教練機。一直到目前為止,岡山空軍官校的初級教練機與高級教練機仍然使用此二機種。
航電系統:
一、航空電子系統
AT-3的航電系統主要交由於民國69年4月1日成立的介壽三廠負責。在AT-3中大部份的航電系統,包括通訊及導航設備,大都集中在前段機身中的大型航電艙中。其主要航電設備包括超高頻通訊系統(UHF),敵我識別器(IFF),戰術導航儀(TACAN),姿態與航向參考系統(AHRS),攻角指示器等等。
AT-3上同時也配備了抬頭顯示器(HUD),這在今日的眼光來說也許並非什麼先進的設備,但在當時而言卻可 說是同級教練機中數一數二的。在選用航電配備方面,則包括雷達度計、都卜勒雷達、前視紅外線、慣性導系統、雷達警示接收器,以及干擾片等等,可搭配不同作戰需求使用。
二、武器載裝
AT-3的武器籌載能力為2,727公斤,在兩翼下方共有四處掛架,加上機腹下方與翼梢的掛架,共有七處之多。 機腹掛架可掛載重量為910公斤,可攜帶一枚907公斤的高爆彈或一具AN-M312.7公釐雙連裝機槍囊。兩個內側掛架掛載重量為636公斤,包括227公斤炸彈或燃燒彈以 及568公升副油箱。兩個外側掛架可承載272公斤武裝,包括19枚裝火箭囊等歐翼端掛架可掛載紅外線導引AIM9型響尾蛇飛彈或國人自製的天劍一型空對空短程飛彈。
其他可使用的武器包括通用炸彈,集束炸彈,LAU-3/10/60/68火箭發射器,SUU-25A/A、-25C/A、-25E/A熾焰彈散布器、A/A37U15TTS型射擊訓練拖把,各式訓練彈,四管火箭發射器等等。AT-3前座也裝置有照相槍。
A-3雷鳴號攻擊機的發展始於民國68年,當時我國 有意藉助發展AT-3的技術自行研發一款純粹以攻擊為目的的攻擊機,並且將此一研發計畫定名為「雷鳴計畫」,自進行研發到兩架原型機XA-3於民國71年7月8日首次進行試飛為止,總共花費了四年的時間。
A-3雷鳴號簡介:
A-3與AT-3在外型上的最大不同點在於A-3為單座機,而AT-3為雙座機,至於外型上A-3所採用的是與空 軍戰鬥部隊的AT-3相同的三色迷彩塗裝。由於A-3為 單座戰機,因此在重量上較AT-3輕了許多,且A-3在 製造上同樣採用鋁合金與超輕的石墨纖維複合材料, 因此在整體操控性能上無疑是相當優異的。
在航電系統方面,A-3與AT-3兩者相去不遠,包括超高頻通訊系統,敵我識別器,戰術導航儀,極高頻全向測距儀,儀器著陸系統等等一應俱全。武器系統方面,A-3兩翼與機腹下共有五處掛架,可攜帶火箭囊、機砲囊與各型炸彈,翼端掛架則可掛如天劍一型等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總體武器籌載重量為2727公斤。另外如抬頭顯示器、瞄準具與照相槍等也都是標準配備。在座椅方面,A-3採用的是馬丁貝克Mk.10型彈射椅。
A-3自研發生產至今一直未能投入量產,其原因眾說紛紜,但一般相信是因為A-3不論在性能、結構或造價上都與AT-3相去不遠,既然如此,又何必捨棄兼具教練與攻擊雙重功能的AT-3而生產戰術價值略遜一籌的A-3呢?不論如何,A-3是建立研發高性能戰機技術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的研發價值甚至超越其戰術上的價值。